查看原文
其他

禅宗六祖惠能:肉身舍利端坐1300年

2015-03-28 清凉 腾讯佛学

腾讯佛学公共号全新升级为服务号,您可以许愿供灯、设置定课、随时了解当天佛学内容。新朋友可点击本文标题下“腾讯佛学”,查看微信帐号并加关注,点击【查看历史信息】阅读之前发送内容~

昨天农历二月初八(3月27日),适逢东土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圣诞。近日福建大田章公祖师肉身被盗,诸多关于佛教“肉身”的解读,因此联想到六祖惠能大师的肉身端坐一千三百余年而不腐、不坏,乃觉有必要介绍“肉身”以免误解、讹传。

韶关南华禅寺六祖惠能大师真身舍利

佛教高僧留下“肉身”,又名“金刚不坏身”,就是不经过任何防腐处理而不腐烂的“身体”。

“肉身”的又一标准称呼叫“全身舍利”,舍利是梵文śarīra的音译,是指人死后火化留下的身骨,因为印度的传统是火葬,因此“全身舍利”就是完整的身体的遗留。

在佛教中,舍利主要用来称呼佛以及高僧圆寂火化后的身骨,称为灵骨。著名的《大般涅槃经》就详尽地记载了世尊在拘尸那城涅槃以及火化后得到舍利的经过。佛涅槃后,舍利被阿育王建塔在五印度供奉,后又随佛教的传播而分散至各国,中国在隋文帝时曾于天下三十余州建塔供奉佛舍利,著名而公认的如法门寺佛指舍利,八大处灵光寺佛牙舍利、报恩寺佛顶骨舍利等。

供奉高僧舍利,从初传佛教到东土的印度高僧摄摩腾、竺法兰于洛阳白马寺筑墓起,各宗祖庭都有塔院。

禅宗初祖达摩大师“只履西归”,即葬后自棺中“出走”,与使者宋云邂逅于葱岭。四祖道信大师在毗卢塔竣工后坐于塔中,塔门自闭,后请出,得肉身。传说供奉至宋代,某一日,值殿僧见四祖像右手自举,周身吐火,与四祖殿同焚,得舍利无数。五祖圆寂后塔于东山,早已不见。

与初祖至五祖圆寂后传闻、迷雾重重不同,六祖圆寂及真身舍利形成详尽地见于《坛经》记载,而且迄今仍能见到。

在佛教信众心目中,祖师、高僧的肉身当然是无比神圣而尊贵。试想,一千三百余年,经历了多少江山更替,经历了多少兵燹灾荒?传说中六祖肉身坐的木座都坏了好几个,更何况血肉之躯形成的肉身。其间,历代大德的护持之诚与劳可以想见,而六祖修证功德的不可思议亦难以否认。

在“文化大革命”的浩劫中,六祖的真身被红卫兵损坏了肋部、脊柱,掏出了内脏,所幸没有被完全毁坏。人们叹息,六祖的真身受到了破坏。实际上,我们恰恰看到,六祖以自身的创伤度过“浩劫”而仍然能端坐于南华寺,不更证明其伟大吗?要知道,文革中被毁坏的珍贵文物、墓葬,丧失的生命又有多少!

2011年春节后,南国的春日中,笔者首次参礼六祖真身。从乳源过去,那一周都是阴天且时有细雨,但坐车一到曲江,天便晴朗。到了南华寺,整个都是青天朗日白云,而等参拜完脚步刚踏出山门的一刻,天立即阴了下来。

当时祖师殿在维修,在大雄殿宝殿,当笔者隔着玻璃罩瞻礼六祖真身的一刻,内心感受到无比震撼!一千三百余年,这位说法不倦、至死觉人的祖师端坐在这里,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见证着禅宗的血脉之传!所谓五家七宗、得道无数的儿孙,遍布大江南北乃至世界各地的道场,不都是发源于这位樵夫出身的老广吗?

韶关南华禅寺菩提树

在祖师殿的右侧,看到了智药三藏手植的菩提树枝繁叶茂,不禁泪如雨下!草木所经历的沧桑岂是人所能堪?而草木依旧如此茂密,况为万物灵长、宗门后裔的人呢?

看到了这人(六祖)与树,只能由衷赞叹禅宗法脉的茂盛。虽然,现在是禅宗衰微的最低点。

很多人好奇。这个肉身是这么处理的?在曹溪本《坛经》最后一品“咐嘱品”中,涉及六祖圆寂后身体处理的只有寥寥几个字“弟子方辩‘以香泥上之’”,也就是涂了一层香泥而已。涂香泥,一是为了庄严,同时为防虫蛀。这与外界讹传,佛教肉身是“木乃伊”的处理方式完全不同,也与后来一些肉身坐缸的处理有异,基本可以看做没做任何防腐处理。尤其是当我们今天看到六祖真身的时候,身材本来矮小的六祖不见脱水之后缩小、干枯,面容如生,无比庄严。

就我们所见所知,舍利不是什么“结石”,肉身更不是“干尸”,乃是勤修戒定慧,以誓愿庄严的结果。

当然,舍利、肉身并不是修行成就的标准或唯一标准,有成就很高的大德不留任何舍利。而在藏地,还有所谓虹身成就,就是修行人圆寂时化为光明。也有人圆寂如同“入定”,如日本真言宗高僧空海,据说圆寂一百年后,还有僧人打开石室为他理发、减指甲。

2013年9月上旬,为纪念六祖涅槃一千三百周年,南华寺举行了隆重盛大的纪念活动,9月7日(农历八月初三,六祖涅槃纪念日)晚,僧俗大众为六祖换袈裟。小小的真身殿院内,云集了海量的信众,几位大和尚关上殿门,在很快的时间为六祖换上了新的祖衣。

能见证这一殊胜的时刻,当然会感到兴奋,而更重要的是,这引发无数的遐思,这一千三百多年来,六祖的真身是片刻没有离开照看的,然而比照看六祖真身更重要的,是禅宗法脉的绵延。

也许,六祖一直坐在这里的用意,就是期待着禅宗永远的兴盛。(文:清 凉)

本文为腾讯佛学独家稿件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欢迎访问腾讯佛学:,或者安装“腾讯新闻”客户端,添加“腾讯佛学”频道,随时随处了解佛学内容。

特别提示:

新朋友可查找公众账号:腾讯佛学,或者搜索微信号:rushidao_qq,关注腾讯佛学官方微信,收听和转发每日精彩佛学内容,积福德,开智慧。

点击下方“阅读原文” 查看更多精彩文章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